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切叶蚁亚科火蚁属Myrmici-nae,是地栖型的社会性昆虫。红火蚁食性杂、攻击性强、繁殖迅速、竞争力强,对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农林生产和生态环境均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被列为世界上最危险的100种入侵有害生物之一。
一、红火蚁相关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身长3~6mm,大小与一般常见于室内的蚂蚁相当,红褐色,腹部颜色较深,触角10节,棒状,腹部末端有螫刺。
2.生活习性
(1)温度影响
红火蚁对热的耐受性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红火蚁在土壤表层温度10℃以上时开始觅食,在土壤温度达19℃时才会不间断地觅食,觅食的土壤表层温度范围为12~51℃。
(2)蚁巢特征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内部结构呈蜂窝状。当蚁巢受到干扰时,蚂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在野外,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可以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
(3)食物类型
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食物包括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和腐肉等。蜜汁、糖、蛋白质、脂肪等食物也在红火蚁的食谱上。红火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因此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动最积极。
二、红火蚁的分布情况
1.国内分布
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2003年入侵我国台湾,2004年在广东省吴川市发现危害,2005年在桂、湘、闽等省区相继发生。随后红火蚁疫情从南向北迅速扩散蔓延,截至2017年底,疫情已在粤、桂、闽、赣、川、琼、滇、湘、渝、黔、浙等11个省市331个县(市、区)发生,发生省、县数量呈指数级扩增,我国红火蚁疫情已进入快速扩散蔓延期。
2.广西红火蚁发生区域
广西红火蚁发生区域从主要分布在农区和荒地转变为向城镇绿化区域蔓延,红火蚁传播蔓延的主要方式从通过调运废旧物品、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转变为从红火蚁疫情发生区调入绿化草皮、绿化树木而导致红火蚁传入。
三、红火蚁的危害
红火蚁对人和动物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性。
1.红火蚁容易扩散。
红火蚁主要通过园艺植物、草皮、运输工具等进行传播扩散,尤其在有流动水源的地方发生种群的自然扩散,伴有季节性洪水泛滥的地方容易被入侵,一旦被入侵,短时间内可扩大到周边多个县市,较难防控。
2.红火蚁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红火蚁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其毒液对人类本身有很强的毒害作用。红火蚁可以叮咬多次,毒液中含高浓度的毒素,具有致敏性,被该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斑、红肿、痛痒、变粗、畸形或发高烧,一些体质敏感的人可能产生过敏性的休克反应,严重者会导致一些老人、儿童死亡,引发社会恐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3.红火蚁入侵危害公共安全,破坏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
红火蚁在城区公共设施,如电话总箱、交通信号机箱、供电仪表、路灯等滋生,导致这些设施的损坏,导致公共秩序发生紊乱,使得民众生命健康、财产权受到威胁。
4.它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
作为杂食性土栖动物,它捕食一些蜜蜂、蚂蚁等土栖小动物,尤其在一些红火蚁发生严重地区很难发现其他动物;同时红火蚁在土层建造蚁巢,破坏土壤结构和农业灌溉系统,危害农林植物,影响农田、林地等栖息地及周围的生态。
5.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红火蚁发生严重区域,红火蚁蚁巢和个体数量惊人,影响农户农事操作,导致农田被废耕,同时它致死猪、牛等牲畜和家养动物,甚至严重阻碍农户进行农作物收割,影响农业生产和收入。
二、红火蚁的防治
1.红火蚁的检测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取询问的方法向当地机构/居民调查了解红火蚁发生、为害情况,分析、获取蚁害的传播扩散情况及其来源。每个居民委员会或行政村询问调查20~30人以上。对询问过程发现的红火蚁可疑存在地区应迅速进行深入重点调查。
(2)目视法
开车目视法:行车时速需在20公里以下,每5公里随机调查3次,每次调查200米长路段。重点是观察路右侧草坪、绿化带、荒地、田埂、树木、电线杆基部等地点是否有隆起的蚁丘。步行目视法:以街道办事处(乡镇)或居民委员会(行政村)为单位选定调查区域,计划的行走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蚁丘,重点调查红火蚁发生风险高的地点如公园、住宅区的草坪、绿化带、苗圃、荒地、田埂、河岸、水库和池塘周围、废土场、树木、电线杆基部、高尔夫球场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肥料的地点。如发现可疑蚁丘须仔细检查,测量蚁丘长、宽、高(以地面为基准),采取蚂蚁标本,并用红色标志牌或标志旗插于其旁,标定位置。
(3)诱饵诱集法
在未见明显蚁巢/蚁丘的高风险区域进行,以明确是否是疫点或发生区准确边界。诱饵诱集法中常用的诱饵包括火腿肠、午餐肉等,常用的配置方式是容器+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铁丝+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按方格式设置诱饵,两诱饵间距离10米,并用标示旗标定诱饵位置。根据调查面积大小调整诱饵数量,但要多于10个,应尽量覆盖所有的调查区域。诱集时间应在上午8时至下午5时红火蚁活动较密集的时段。放置后30~60min左右收回,取出红火蚁、制成标本供鉴定种类、计算数量。(诱饵诱集法只有在约20~32℃温度范围内才有效。)
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物品外运,防止人为携带疫情外传。对发生疫区外调的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消灭红火蚁处理,防止任何可能带有红火蚁的货物调出疫区,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1)严格限制从发生区外运垃圾、土壤、农家肥料、草皮、干草、作物秸秆、盆栽植物、带土植物、运土工具/设备等;
(2)检查、监测出入境交通工具,防止红火蚁的人为传播扩展;
(3)彻底清除经过发生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两旁的红火蚁;
(4)严格控制疫区外运物品,做好产地检疫防止红火蚁外传;
(5)防止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红火蚁随水流传播,加强对经过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江河堤岸巡查,彻底消灭沿河堤岸的红火蚁;
(6)在适当的地方设立封锁检疫站,进行严格检查处理,防止红火蚁随货物外运;
(7)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群众认识,自觉采取行动防止红火蚁扩散。
红火蚁是应当加以消灭的,但在消灭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火蚁护本地的蚂蚁和其它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了土生蚂蚁的栖息地就有可能造成生态位的空缺,反而有助于入侵红火蚁的传播和发生,因此必须予以认真区分,尤其是区分土著火蚁和入侵红火蚁。
科学家希望透过基因研究,找出对抗红火蚁的良方。研究发现红火蚁会有"单蚁后"和"多蚁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型态,主要是透过约600个"锁"在一起的"超级基因"调控。这600个超级基因决定红火蚁是"单蚁后"及"多蚁后"族群。研究人员表示,"单蚁后"族群的工蚁,会杀死其他族群的蚁后;"多蚁后"族群则会接纳拥有"多蚁后"基因的蚁后,而杀死"单蚁后"基因的蚁后。
(1)红火蚁幼虫克星防治:因为红火蚁来自南美,在南美和"南美果蝇"彼此相克。这种蝇是一种"蚤蝇"(phorid fly)。通过寄生方式进攻红火蚁。幼虫孵化以后食用蚂蚁的体内组织等为食物。同时幼虫可以控制红火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行动方式。据说《异形》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这种蝇。
(2)物理防治。
①向蚁巢内直接灌入沸水,每隔5~10天处理1次,连续处理3~4次。②挖掘整个蚁丘,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
(3)药剂防治
毒饵诱杀:毒饵一般是由药剂与引诱剂组成, 主要是用于防治独立蚁巢的红火蚁。工蚁可以将毒饵带到蚁巢内饲喂蚁后, 蚁后死亡后, 工蚁在蚁巢内还要活动一段时间, 一般是几个星期后才死亡。毒饵杀灭速度较慢, 但操作方法比浇灌简单, 且对环境污染小。在药液浇灌比较困难、人或非靶标生物接触风险比较低以及清除蚁巢不是很紧迫的场所可以使用毒饵。毒饵的有效成份在高温、高湿、阳光直射时很易分解, 因此在使用毒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尽量在傍晚使用; (2) 除蚁巢外, 同时在蚁巢周围要投放一定的毒饵量; (3) 雨后6h内不要使用毒饵, 雨后容易形成向土壤下渗的水滴, 毒饵也容易腐败, 使其引诱作用下降, 效果降低。
广泛药剂撒施:红火蚁大发生的地域, 蚁巢数量比较多, 一般要采用大面积广泛施药。这种广泛处理多以毒饵或颗粒剂为主。这种处理缺点是会影响本地的蚁群, 导致蚁群优势种的变化。红火蚁蚁巢密度很高时,广泛处理可以很快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户内施药:户内控制红火蚁的关键是预防, 首先去除红火蚁的食物源。对于已经进入室内的红火蚁关键是防制叮咬伤害的风险, 可以选用氯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等进行滞留喷洒, 将红火蚁杀灭驱除。由于毒饵中含有引诱剂, 使其聚集的几率增大, 而红火蚁和普通蚂蚁不同, 因此毒饵不能在室内用于控制红火蚁, 否则会增加对人叮咬的机会。如果室内有小的蚁巢, 可以用高药液量浇灌的方法消灭, 当然药剂有效成份及剂量的选择要对人畜安全。
药剂浇灌:采用药剂浇灌蚁巢是目前防治红火蚁常用的方法。浇灌药液时, 沿着蚁巢向下渗流, 24h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剂浇灌方法对人类接触风险比较高, 安全性差, 但当红火蚁发生后, 需要马上控制时一般采用药剂浇灌法。夏季高温, 红火蚁喜欢停留在蚁巢深处, 蚁巢由庞大的隧道系统组成, 浇灌的杀虫药剂很难达到虫体, 药液已流失, 因此夏季高温防治效果较差。春秋两季一般温度在21~30℃采用药液浇灌方法, 效果较好。浇灌杀虫药剂时, 先用少量药液缓慢覆盖蚁巢, 然后大量浇灌。一般15cm左右的蚁巢灌药液量大约3.5~4L。药液量是影响浇灌技术防治效果的关键因子,在某种意义上讲比药剂浓度还重要。浇灌时应注意在蚁巢周围0.5~1m范围内都要药液湿润。一般处理一次不能完全奏效,几天后会在处理过的蚁巢3~5m内形成一些小的蚁巢。因此在第一次处理后几天, 要在附近检查新蚁巢的出现, 再浇灌一次。在药剂浇灌蚁巢后土壤干燥前, 要防制小孩和宠物进入处理场所。
4.适用于防治红火蚁的化学药剂
表1为一些成功用于防治红火蚁的杀虫药剂
表1 防治红火蚁的药剂品种及施药方法
药剂名称
|
适用的剂型
|
施药方法
|
阿维菌素
|
毒饵
|
撒施
|
氟蚁腙
|
毒饵
|
撒施
|
毒死蜱
|
颗粒剂、毒饵、乳油
|
种植前土壤处理、撒施、浇灌
|
氟代脂肪族砜类化合物
|
——
|
土壤处理
|
苯氧威
|
毒饵
|
撒施
|
二嗪农
|
颗粒剂
|
土壤处理或撒施
|
氟氯氰菊酯
|
乳油
|
浇灌
|
乙酰甲胺磷
|
75S
|
浇灌
|
氯菊酯
|
气雾剂或其它滞留喷洒剂型
|
室内喷雾
|